“寄生電感”。
在標準中規定的可編程直流電源電壓的變化量方面,舊標準和修訂標準是相同的。區別在于負載的電阻值。以前是達到數百KΩ的高電阻,而本次是幾Ω的低電阻。換言之,負載電流增大了。
在通過很大的可編程直流電源負載電流的狀態下瞬間關閉,變成不通過負載電流的狀態。雖然電壓變化和以前的標準相同,但電流的變化量是不同的。也就是說,由于本次的電流變化量大,可編程直流電源布線的“寄生電感成分(在電路圖上不顯示的感應電動勢)”對電路造成的影響處于比以前更大的狀態。
另外,仔細查看內部的零部件配置,可編程直流電源布線后發現,電源線與GND線的零部件距離較遠,正極側的布線長,同時,負極側的布線距離也較遠,采用了一種形成很大環路的布線結構。這種結構也會產生具有不良影響的多余的寄生電感。
封堵看不見的敵人
查明可編程直流電源出現的原因之后,剩下的就是對策了。
首先,針對標準中提出的可編程直流電源開關速度的要求,我們早早地設置了超出實際要求的余量,因此對開關速度進行了調整。
然后是布線的環路。理想的方法是使可編程直流電源零部件配置更加接近,并盡可能地使布線更粗,更短(=縮小環路),這樣可以減少寄生電感成分,但是變更零部件配置會產生很大的時間損耗,因此放棄了這種變更方案。
于是,進行了可編程直流電源布線的變更。幸運的是,本產品的布線不是在基板上的布線,而是通過電纜布線形成的環路,因此,作為當場可以采取的對策,對布線長度進行了變更,使可編程直流電源與GND布線形成絞線(絞合),減少環路后測試發現,寄生電感的影響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,最終實現了與改造之前同等的性能。